摘 要:根据语义功能,河北孟村方言的比较句分等比句、差比句、极比句和递比句四种,具体句式有“A+跟/会+B+一样+ AP/VP”“A+比+B+ AP/VP”“A+赶上+B+ AP”“A+没/不如/不跟/不像+B+ AP/VP”“A+不如/不跟/比不得/伴不得/赶不上+B”等。这些句式在句法条件、语义功能或语用倾向上存在差异。比较基准在谓词后的比较句在孟村方言仅有少量保留。此外,通过比较戴遂良汉语教材和现代方言,梳理出河间府方言百年的演变。
关键词:孟村方言;比较句;戴遂良
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比较范畴是语言中重要的语义范畴。李蓝(2003)给比较句下的定义是:比较句是表示比较关系,且由相关的比较参项(comparative parameter)构成的一定格式的句子[1]。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方言属于冀鲁官话沧惠片黄乐小片。河北孟村方言的比较句式多样,而且它们在句法条件、语义功能或语用倾向上存在差异。按照语义功能分等比句、差比句、极比句和递比句四种。在描述比较格式时,A和B分别表示比较的前后项,AP代表形容词或形容词结构,VP代表动词或动词性结构。
一、等比句
等比句也叫平比句,表示所比较的前后两项的性状、程度等方面是否相等,分为肯定等比句、否定等比句。
(一)肯定等比句
孟村方言肯定等比句式有A+跟/会+B+一样+AP/VP、A+跟/会+B+一般儿+ AP和A+跟/会+B+似的(+纵么/纵/弄么/弄+AP/VP)三种。介词“跟”“会”发生变调①。
1.A+跟/会+B+一样+ AP/VP。如:
(1)张三会李四一样不听说。
(2)他跟哥哥一样学习好。
AP/VP可以不出现,其前提条件是A、B的比较范围是听话人和说话人双方所共知的,通常出现在上下文中。如:
(3)看模样儿,小荣子跟她姐姐一样。
2. A+跟/会+B+一般儿+AP。AP限于“多、高、粗、沉、长、宽、深”等正向度量形容词。如:
(4)他俩一般儿高。
(5)这两张桌子一般儿宽。
AP必须出现,否则句子不能成立。如:
(6)﹡看模样儿,她跟她姐姐一般儿。
(7)﹡这两张桌子一般儿。
3. A+跟/会+B+似的(+纵么/纵/弄么/弄②+ AP/VP)。如:
(8)手肿了,肿得跟馒头似的纵么大。
(9)他包饺子个儿大,跟蒸饺子似的啦。
(10)谁都会你似的,弄么不说理啊?!
(11)他说的跟真的似的。俺们都信了。
“A+跟/会+B+似的(+纵么/纵/弄么/弄+AP/VP)”表达比较的语义功能。比较结果可以出现(例8、10),也可以不出现(例9、11)。AP/VP前必须有表程度的指示代词“纵么”“弄么”。这种句式B部分还可虚化,说成“A+跟/会+嘛+似的”。语义功能上,“A+跟/会+嘛+似的”比较功能已经很弱,主要用来强调程度之高。如:
(12)打仗啦,你瞅瞅气得跟嘛似的。
(13)我等他半天,他也不来,我急得会嘛似的。
(二)否定等比句
孟村方言否定等比句式有A+跟/会+B+不一样+AP、A+跟/会+B+不一般儿+AP两种。AP限于“多、高、粗、沉、长、宽、深”等正向度量形容词。介词“跟”“会”发生变调。如:
(14)张三跟李四不一般儿高。
(15)两根竿子不一样长。
“A+跟/会+B+不一样+AP”的AP可省略,前提是A、B的比较范围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所共知的。“A+跟/会+B+不一般儿+A”的AP不能省。如:
(16)这个孩子会别的孩子不一样,他老有主意啦。
(17)﹡张三跟李四不一般儿。
二、差比句
差比句是表示前后两个比较对象在程度、性状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比较句,分为肯定差比句、否定差比句。
(一)肯定差比句
肯定差比句有比较基准(B)在比较结果(AP/VP)前(I型)和比较基准(B)在比较结果(AP/VP)后两类(II型)。I型肯定差比句为“A+比/赶上+B+AP/VP”。
1. A+比+B+AP/VP。AP/VP不能省略。AP/VP后面还可以出现“数量结构、(一)点儿、多了”。A和B为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性结构。AP/VP前面还可以出现“更、还”等副词,说明A和B之间的程度、数量和性状的差异。这些跟普通话大致相同。跟普通话比字句相比,孟村方言比字句有两个特点:第一,“比”后可以加助词“着”,说成“比着”。比较标记“比”是由动词语法化而来的,“比”带着助词“着”是“比”动词特点的保留,体现了语法化的滞留原则。如:
(18)现在的日子,比着前些年好多啦。
(19)那个媳妇比着他大三岁。
(20)这比着定亲花费少多了。
第二,普通话比字句的比较结果不能是否定形式,孟村方言却可以是否定形式。如:
(21)他哥比他也不矮。
(22)他挣的钱比你也不少。
(23)俺比他也不傻也不苶,凭嘛就得听他的?
(24)你比他也不缺胳膊不少腿的,为嘛不干活?
孟村方言中“他哥比他也不矮”表达的意思与普通话“他哥不比他矮”不同。前者只表示“跟他比,他哥不矮。”后者表示“他哥和他一样高”或“他哥比他高。”比较结果为否定形式的比字句在河北献县方言、吴桥方言、石家庄方言、廊坊方言以及山东烟台方言也有。
2.A+赶上+B+ AP。“赶上”表示“比得上;达到某一标准”的意思,是动词,“赶上”前常有时间副词“都”“快”或“都”“快”连用。句末必须有语气词“啦”。A和B为体词或体词性结构。如:
(25)你家老三都快赶上他爸爸高啦。
(26)你这个胳臂快赶上我腰粗啦。
“A+赶上+B+AP”中的比较结果是动态变化过程的结果。例25“你家老三”处在逐渐长高的过程中,到说话之时“快要跟他爸爸一样高”。AP也可省去不说。A和B的比较范围必须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所共知或隐含在语境之内的。如:
(27)光看个头儿,你家老三都快赶上他爸爸啦。
(28)他这个饭量赶上大小伙子啦。
(29)这场大水,快赶上六零年那场啦。
3. II型肯定差比句。II型肯定差比句只有“A+AP+B+数量”。AP出现在比较项A和B之间,兼代比较标记的功能,B后面必须出现数量短语。AP限于单音节形容词,句式限于表述人的年龄、身高的比较。用例比较少。如:
(30)咱孩子出去,就矮人半截子。
(31)我大她一轮。
(二)否定差比句
普通话中“比”字差比句的否定形式A+不比+B+ AP/VP,孟村方言基本上不说。“﹡我不比他高”“﹡今们儿不比夜来冷”“﹡棒子不比麦子贵”不能成立。表达“他不比我高”这样的意思,通常说“我跟他差不离的。”或“他不如我高。”或“他没我高。”孟村方言否定差比句式有两小类:(1)A+没/不跟/不如/不像+B+AP/VP;(2)A+不跟/不如/不像/比不得/伴不得/赶不上+B。
1.A+没/不跟/不如/不像+B+ AP/VP。A和B可以是体词或体词性结构,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性结构。如:
(32)这块布儿,没那块颜色鲜亮。
(33)我不如他高。
(34)租房不跟买房合适。
孟村方言不用“没有”,说成“没”,所以“A+没+B+ AP/VP”用法与普通话“A+没有+B+ AP/VP”相同。“不跟”构成的差比句A前还可以出现“似的+纵么/纵/弄么/弄”,构成“A+不跟+B+似的+纵么/纵/弄么/弄+AP/VP”句式,突出比较结果的差距。如:
(35)他妹妹不跟他似的弄么实在。
(36)咱还是种棒子吧,棒子不跟棉花似的纵么难伺候。
“不像”只用于突出比较结果差距的“A+不像+B+似的+纵么/弄么+ AP/VP”句式,其中“似的”也可以不出现。如:
(37)今儿个不像夜来个似的弄么冷。
(38)妹妹不像她似的纵么不好说话。
(39)今儿个不像夜来个弄么冷。
(40)粗布不像洋布纵么结实。
此外,“A+不如/不跟/不像+B+AP/VP”还可以反诘句形式“哪如/哪跟/哪像”或“A+如/跟/像+B+AP/VP……(+语气词)?”出现。如:
(41)租房哪如买房合适呢?
(42)住人家家溜,哪跟各儿(自己)家实在?
(43)他说话,哪像你似的纵么实在?
(44)再亲的表兄弟儿,如人家两口子亲么?
(45)谁跟你似的纵么实在啊?
(46)谁像你妹妹似的弄么傻啊?
2.A+不跟/不如/不像/比不得/伴不得/赶不上+B,比较标记为动词性结构“不如”“不跟”“比不得”“伴不得”“赶不上”。不出现比较结果,只强调A在程度、性状等方面不如B。A和B比较范围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所共知或隐含在语境之内的。如:
(47)你真不懂事,还不如个三岁的孩子。
(48)论干活,她还不跟她妹妹啦。
(49)咱房屋儿窄憋,比不得人家,宽房大屋儿的。
(50)村溜比不得城里头,买东西不方便。
(51)这婚姻大事,伴不得别的,不能瞎说。
(52)他的日子不行,赶不上他哥哥家。
三、极比句
极比句表示比较主体在程度、性状等某一方面胜过其他事物。极比句所比较对象的范围比较宽泛。孟村方言表极比的句式有五:(1)A+最+AP/VP;(2)数+A+AP/VP;(3)没有+比+B+再+AP/VP;(4)A+比+B+都+AP/VP;(5)A+都/也+没/不如/不跟+B+AP/VP。具体分析如下。
(一)A+最+AP/VP。这一句式跟普通话一样。如:
(53)这些孩子,最不听说的就是他。
(54)这些老太儿太儿,你奶奶年纪最大。
(二)数+A+AP/VP。“数+A+AP/VP”前面通常出现比较范围。如:
(55)一个班上,数你家闺女学习好。
(56)庄稼,数棒子省事儿。
(三)没有+比+B+再+AP/VP。“没有”意思是“没有人”或“没有事物”,是遍指否定。如:
(57)这个世上,没有比你娘再好的人了。
(58)没有比她命儿再好的啦。
(四)A+比+B+都+AP/VP。B为任指疑问代词“谁”“嘛”“嘛地方儿”。如:
(59)学习好,比嘛都强。
(60)别看他穿得不怎么着,他家比谁都有钱。
(五)A+都/也+没/不如/不跟+B+AP/VP。A为任指疑问代词“谁”“嘛”“嘛地方儿”,如:
(61)谁也没他说得明白。
(62)嘛也不如各人(自己)有钱好。
四、递比句
递比句,又叫渐进比较句,表示某一人或物的性质、状态所表示的程度逐渐增强或逐渐变弱。A和B是数量短语。递比句主要有四种句式。
(一)一M+比+一M+AP/VP。如:
(63)眼看着,他一天比一天瘦。
(64)这几呀孩子,一个比一个懒,叫人烦的慌。
(65)天儿一天比一天暖和啦。
(二)一+量+不如+一+量。比较结果不出现。如:
(66)你看他这病,一天不如一天。
(67)现在小孩儿们,一茬儿不如一茬儿。
(三)一M+AP+一M。量词限于跟时间有关的少数量词(“年”“天”)。AP是单音节形容词,如“冷”“大”“老”等。这种用法存在老年人口中,而且用例极少。该句式没有否定句。“一M+AP+一M”在河北献县方言、河间方言、吴桥方言中也有。如:
(68)孩子一年大一年啦,熬着吧。
(69)这些日子,一天冷一天的,你别出去啦。
(70)孩子一天大一天,慢慢懂事儿啦。
(四)越……,越……。主语可以是同一个主体,也可以是两个不同主体。如:
(71)“艺不压身”,你会的越多越好。
(72)这种人,你越怕他,他就越欺负你。
五、孟村方言比较句特点及河间府方言比较句百年来的变化
(一)孟村方言比较句的特点
孟村方言比较句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等比句、差比句、极比句、递比句四种比较句类型中,差比句式最为丰富。
第二,差比句中,否定差句式的比较标记比肯定差比句丰富,否定差比句的比较标记有“没”“不如”“不跟”“不像”“比不得”“伴不得”“赶不上”;肯定差比句式比较标记有“比”和“赶上”。
第三,除了“赶上”外,肯定差比句所用比较标记与否定差比句所用标记无关联,我们可以推断,肯定差比比较标记与否定差比比较标记有不同的来源。杨文波《山东兖州方言的否定比较句》(2016:326)一文中提出:“兖州方言中,‘比’是外来的、晚近产生的,那么肯定比较句的基础必然不牢固;而‘跟’‘给’是本土的、固有的,那否定比较句的基础必然牢固,当地人在日常口语交际中当然更习惯使用本土化的否定比较句而少用外来的肯定比较句。”[2]我们赞同杨文波的观点,孟村人在日常生活中用否定差比句的频率高于肯定差比句。
第四,比较基准(B)在谓词后的比较句在孟村方言中极少见,且仅出现在表述人的年龄、身高的差比句和递比句中。
第五,差比句多用动词比较句。除了“比”外,“赶上”“比不得”“伴不得”“赶不上”“不如”“不跟”“不像”“没”都是动词比较句。
(二)河间府方言比较句百年来的变化
我们将孟村方言的比较句与反映19世纪河间府方言著作《汉语口语教科书》中的比较句进行比较,从历时角度看比较句百年来的发展演变。
《汉语口语教科书》是由法国传教士戴遂良(Léon Wieger,1856—1933)编写的供直隶东南教区的耶稣会传教士们使用的汉语教科书,1912年出版。作者在书名中明确所用语言“北方官话,非北京话”,戴遂良在前言中又特别说明了书中所指的“汉语”,即“北方官话”,是指从奉天到黄河流域一带③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戴遂良1881年来华,直至1933年去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河间府献县,故而我们将《汉语口语教科书》所用语言看作19世纪的河间府方言④。《汉语口语教科书》[3]的词汇语法现象鲜活地保存了河间府方言的原貌。现在的孟村县、河间市、吴桥县、献县在清朝时隶属于河间府。据我们统计,《汉语口语教科书》共收录28种比较句式。我们发现100年前河间府方言比较句与普通话、现代河间府方言⑤之间存在着差异(表1)。
表1 100年前河间府方言比较句与普通话、现代河间府方言的比较
分类 |
《汉语口语教科书》 |
普通话 |
孟村 |
河间 |
献县 |
吴桥 |
等比句 |
A+像+B+这么/那么+ AP/VP |
+ |
+ |
+ |
- |
+ |
A(+合)+B+一样+ AP/VP |
+ |
+ |
+ |
+ |
+ |
A(+合)+B+一般儿+ AP/VP |
+ |
+ |
+ |
+ |
+ |
差比句 |
肯定差比句 |
I型肯定差比句 |
A+比+B+AP/VP |
+ |
+ |
+ |
+ |
+ |
A+比+B+AP/VP +数量/多/的多/多了 |
+ |
+ |
+ |
+ |
+ |
A+比+B+还/更/也+ AP/VP |
+ |
+ |
+ |
+ |
+ |
II型肯定差比句 |
A+AP+于/似+B |
+ |
- |
- |
- |
+ |
否定差比句 |
A+没有+B+(+这么/那么)+ AP/VP |
+ |
+ |
+ |
+ |
+ |
A+不照的+B+那么/这么+ AP/VP |
- |
- |
- |
- |
+ |
A+不如/那如+B(+这么/那么+ AP/VP) |
+ |
+ |
+ |
+ |
+ |
A+不及+B(+ AP/VP) |
+ |
- |
- |
- |
- |
A+不像及+B(+ AP/VP) |
- |
- |
- |
- |
- |
A+不跟+B(+ AP/VP) |
- |
+ |
- |
- |
+ |
A+跟不上+B+ AP/VP |
- |
- |
- |
+ |
- |
A+比不上+B |
+ |
- |
+ |
+ |
+ |
A+比不得+B |
- |
+ |
+ |
+ |
+ |
A+不敌+B |
+ |
- |
- |
- |
- |
A+V不过+B |
+ |
+ |
+ |
+ |
+ |
A+V不住+B |
- |
- |
- |
- |
- |
极比句 |
没有+比+着+B(+再)+ AP/VP |
+ |
+ |
+ |
+ |
+ |
最+ AP/VP |
+ |
+ |
+ |
+ |
+ |
A+最+ AP/VP +不过 |
+ |
- |
- |
+ |
- |
A+莫+妙于+B |
- |
- |
- |
- |
- |
递比句 |
一量+不如+一量 |
+ |
+ |
+ |
+ |
+ |
一量+比+一量+AP |
+ |
+ |
+ |
+ |
+ |
一量+AP+似+一量 |
- |
+ |
+ |
+ |
+ |
越A+越B |
+ |
+ |
+ |
+ |
+ |
越发(的)+ AP/VP |
- |
- |
- |
- |
- |
通过比较,我们得出结论如下:
1.与普通话相比,100年前河间府方言中的比较句式更为丰富。
2.与现代方言相比,百年来清末河间府方言的比较句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A)+B+一般儿/一样(的)+ AP/VP、(A)+像+B+这么/那么+ AP/VP、A+比+B+ AP/VP、A+比+B+ AP/VP +数量/多/的多/多了、A+比+B+还/更/也+ AP/VP、A+不如+B(+这么/那么+AP/VP)、A+没有+B(+这么/那么)+AP/VP、最+ AP/VP、越A+越B保存并广泛使用。也有一些句式在竞争中逐渐衰落并走向消亡。根据我们对孟村、吴桥、献县、河间方言的调查,《汉语口语教科书》的比较句A+不及+B(+ AP/VP)、A+不像及+B(+ AP/VP)、A+不敌+B、A+V不住+B、A+莫+妙于+B、越发(的)+ AP/VP在四个方言点都没有保留下来;A+AP+于/似+B、A+不照的+B+那么/这么+ AP/VP仅在吴桥方言有保留,而且使用频率低;A+跟不上+B+ AP/VP仅在献县方言有保留;A+比不上+B(+ AP/VP)只在献县、河间、吴桥方言中保留;A+不跟+B(+ AP/VP)只在孟村、吴桥方言中保留。孟村方言“A+赶上+B+ AP/VP”“ A+赶不上+B+ AP/VP”“(A)+不像+B+这么/那么+ AP/VP”,《汉语口语教科书》未见,应是后起语言现象。看孟村方言未见而《汉语口语教科书》出现的比较句:
(73)点蜡不及点油上算。(345-20⑥)
(74)我那年轻的时候,不像及他这麽坏。(366-8)
(75)办事儿,我不敌他。王先生的学问,敌不住他。(277-4)
(76)一瓶子葡萄酒,按劲头说,也敌不住三四两烧酒。(277-6)
(77)这个事儿,莫妙于求蔡先生给费口舌讲和。(345-35)
(78)夸他一句,他就越发的用心。(343-22)
(79)说话,一句说的得当,强似一百句说的不得当。(453-6)
(80)我使着这管笔,跟不上那一管好使。(345-24)
(81)在先,那些个老人们,不照的这喒,这麽狡猾。(385-13)
(82)我岂照的他那麽没出息呢。(350-3)
(83)这咱卖的这洋布,比不上往年卖的那个。拉了主顾,那买卖人就想着占便宜。 (318-30)
(84)你穿的不跟他穿的好。(345-22)
3.有一些句式保留下来但发生了一些变化。“没有+比+着+B(+再)+AP/VP”句式在现代四个方言中都有,但是孟村方言和河间市方言中不能加“着”,吴桥方言和献县方言中还可以出现助词“着”。A+合+B+一般儿+ AP/VP、 A+合+B+一样+ AP/VP两个句式中的介词“合”在孟村方言说成“会”“跟”。
4.关于比较基准在后的II型比较句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汉语口语教科书》比较基准在后面II型的比较句24例,其中递比句17例,差比句7例。差比句的比较标记是介词“于”“似”。如:
(85)烧火棍短,强于叫手拨揦。(345-29)
(86)人都说苏州大于杭州。(345-32)
递比句的句式为“一+量+AP+着(似)+一+量”。AP后面有助词“着”(15例)和“似”(2例)。如:
(87)他说的这四层理,一层深着一层的。(342-13)
(88)一天远着一天的。(343-36)
(89)他家这人们,一个好似一个的。(404-12)
(90)他一年好似一年的。(404-11)
张赪《明代的差比句》一文在考察明清时期的文献时指出:“《水浒传》中I型差比句的使用还很少,《西游记》和《金瓶梅》中I型差比句的使用则比较多了,I型和II型两类差比句基本平分秋色。我们还考察了明末刊行的“三言二拍”,其中I型句比II型句多近三分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I型句的使用越来越多,在我们列出的清代几部文献中两类差比句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到清代I型差比句占了绝对优势,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差比句基本上是I型了。不仅如此,到清代,II型差比句更多的是用于表示递进。”[4](P708-709)从《汉语口语教科书》比较句的使用情况看,“清代I型差比句占了绝对优势”[4](P708)这个结论适用于清代作为通语的官话,北方方言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汉语口语教科书》中,与比字句(77例)相比,II型比较句(24例)使用频率依然不算低。
由“于”“似”构成的差比句在普通话中仅偶见于书面语,在孟村方言、河间方言、吴桥方言、献县方言中基本上已经消失,除了吴桥方言个别用例外。吴桥方言保留着“A+强似+B”的说法,如“老师说一句强似我说一百句”,但没有保留“A+AP+于+B”句式。II型句主要保留在递比句中,而且助词“着”“似”不出现,构成“一+量+AP+一+量”句式,在孟村方言、吴桥方言、河间市方言和献县方言都还有保留,尽管用例和使用频率不高。II型比较句在山东方言也比较广泛地保留着,牟平、博山、沂源的比较标记为“起”(如“他脾气好起我”“一天短起一天”),淄博的桓台、张店、周村的比较标记为“的”(如“种园强的种庄稼”“一天热的一天”)[5-6],鲁北和鲁西北的比较标记为“似”“其”“的”“及”[7]。
注释:
①孟村方言存在语法变调。动词变调和形容词变调表示体意义、格意义以及祈使语气等。孟村方言介词变调具有句法强制性,但是不表示语法意义。介词变调可能是在虚化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②纵么、纵、弄么、弄是孟村方言的指示代词,分别对应普通话的这么、那么。
③这个区域大致与清朝后期的直隶所辖区域相当。直隶所辖府及直隶州有:顺天府、保定府、正定府、大名府、顺德府、广平府、天津府、河间府、承德府、朝阳府、宣化府、永平府及遵化州、易州、冀州、赵州、深州、定州等。其辖区北至内蒙古阿巴噶右翼旗界(阿巴嘎旗西部)、东接奉天宁远州(辽宁省兴城市)、南到河南的兰封县(河南兰考县)、西达山西广宁县。
④据成书于1842年的《大清一统志》记载,清末河间府辖河间、阜城、肃宁、任丘、交河、宁津、吴桥、故城、东光、献县十县和景州、散州,1913年废。参见(清)穆彰阿、潘锡恩等《大清一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版。
⑤我们选取河北孟村县方言(辛店镇)、河间县方言(尊祖乡)、献县方言(南河头乡)和吴桥方言(何庄乡宿李村)四个考察点作为现代河间府方言的代表。
⑥戴遂良《汉语口语教科书》在分析汉语语法时,分小节(用No1、No2……表示)。其中No1- No176为语法现象的描述;No177- No500为例句。本文用“小节号-例句号”表明例句在该教材中的位置。如“345-20”表示No345小节的第20个例句。下同。
参考文献:
[1]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及其地域分布[J].方言,2003,(3):214-232.
[2]杨文波.山东兖州方言的否定比较句[A].方言语法论丛(第七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 Léon Wieger戴遂良. Chino Parlé Manuel,Koan-hoa du Nord,non-pékinois(《汉语口语教科书》,北方官话,非北京话)[M].献县(张庄)胜世堂,1912.
[4]张赪.明代的差比句[A].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言学文萃(汉语史卷)[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5]罗福腾.牟平方言的比较句和反复问句[J].方言,1981,(4):284-286.
[6]罗福腾.聊斋俚曲与淄博方言的比较句[J].蒲松龄研究,1993,(1):241-245.
[7]董凤伍.《醒世姻缘传》里的一种特殊比较句[J].滨州师专学报,1991,(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