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求准,再求变——杨之光人物画艺术探究

作者: 时间:2020-05-06 点击数: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36卷第120203

 

先求准,再求变——杨之光人物画艺术探究

杨帅

沧州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要:杨之光强调以精准的造型能力塑造人物的形象并实现以形传神的目的,他在继承传统没骨法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方绘画理论、吸收色彩和光感的表现方法,创新出了一种新没骨绘画技法,使中国人物画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杨之光不断拓展新的表现题材,为时代造像成为其艺术创作的突出特点。这些为当代人物画创作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造型准确; 没骨技法创新; 求变创新; 中西融合

作者简介:杨帅(1984-),男,辽宁锦州人,艺术硕士,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沧州画院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美术学。

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胸怀强国梦拳拳赤子心,编号:2019-A-05-(167)-0874

Accuracy Prior to Change——Yang Zhiguang Figure Painting

YANG Shuai

Academy of Fine Arts,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Yang Zhiguang highlights accuracy in figure painting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appearance. Absorbing the western painting theory,his artistic innovation has gone beyond the aesthetic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figure paintings, which helps to develop a new way of painting called no bone painting technique. Hi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varied painting themes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figure painting.

Keywordaccurate modeling; no bone technique innovation; seeking change and innovation; the fus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杨之光是著名的中国画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陈传席教授主编的《现代人物画史》里,杨之光与方增先、刘文西、黄胄被列为现代人物画四大家[1]。杨之光早期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影响,后来师从徐悲鸿。其写实人物画体系的形成,直接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写实造型教学理念。杨之光人物画艺术探索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以素描为基础的造型训练,以素描为改良手段的中国人物画探索,以西方古典油画、水彩为主要借鉴对象的新中国人物画创作,以写实造型与中国画传统笔墨相融合的艺术实践。对杨之光人物画艺术作系统的分析研究,探究其人物画艺术特色,对当代写意人物画发展及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杨之光人物画造型特色———准确

(一)忠实表现对象的能力———结构准确

当今写意人物画创作造型能力从总体上看偏弱,这是制约人物画发展的最大障碍。杨之光提出人物画表现要达到精准,主张严格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这一学术观点,在当下人物画创作与教学中具有指导意义。

杨之光认为造型能力是通过严格训练和正确的方法培养出来的,是画好人物画的前提基础。写意人物画要解决造型问题、笔墨问题、造型与笔墨的关系问题,解决好造型问题是关键、是前提。杨之光曾反复强调在运动中把握人物动态、神情,和以默记速写的方式训练写实基本功的重要性[2]。代表作之一《一辈子第一回》(图1),借鉴西方绘画明暗关系和严谨的透视解剖知识来表现人物形象,把第一次当家作主的那种微妙情感准确地表现出来,将老太太手捧选民证的瞬间形象刻画得饱满真实。杨之光认为准确生动地表现对象甚至要超过照相机的水平,这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而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创作行为。如何达到这种程度,杨之光认为首先要达到准确,然后再考虑夸张、变形、强化对象特征。因此,大量写生、速写训练,对于解决准确表达人物形象这一难题是十分必要的。 

1 一辈子第一回

(二)写主观之神———神态准确

杨之光认为:中国画没有不变形的,中国画的造型规律就包括了变形规律。变形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传神达意。探求不脱离精神实质的不似,是为了更。他极不赞成游离了对象精神实质去玩弄所谓的变形游戏[3](P195。因此,杨之光在其艺术实践上一直追求真正的写意精神

写实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表现方法,是一种绘画手段。绘画真正追求的是作品背后、形象背后传达出的那种精神。杨之光强调写实造型能力的培养,目的就是为了准确表现人物内在神态。但是,他强调的写实能力并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的能力,是在准确表现对象特征的前提下,对对象特征进行适当的夸张、强化,甚至是变形处理的能力。杨之光人物画作品吸收西方写实性绘画的表现方法,又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性表达方式进行了转化,强化中国画写真的审美要求,明确西方绘画写实(模仿自然)与中国画写真的审美区别。中国画提倡写真,是指抓住对象本质———格物。写真是要有概括、提炼、取舍,达到抓其形写主观之神的目的。

(三)精准造型与自由的笔墨表现———表现准确

如何运用笔墨精准表现人物形象是写意人物画创作的核心问题。造型为笔墨自由表现提供余地,所造之型既符合人物形象,又适合笔墨自由表现,不会因为迁就造型而滞笔,也不会因为迁就笔墨而丧失人物个性特征。杨之光一直致力于解决造型与笔墨之间如何恰当转化这一难题。他借鉴岭南画派大写意花鸟画泼墨泼彩的表现形式,将西洋画水彩的技法引入徐蒋体系并取得了突破,解决了写实人物画造型与笔墨顾此失彼的两难局面,打破了写实造型语言所带来的禁锢,将中国画的气韵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杨之光将笔墨结构与客观对象有机结合,将写实造型与笔墨语言进行转化,他认为准确严谨的写实造型能够为笔墨的自由表现提供切实可行的条件。

杨之光人物画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精准、自由、奔放地表现对象形神关系时,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毛笔与水墨的特长,进而形成独具个人面貌的笔墨表现程式。如《石鲁像》(图2),杨之光运用枯笔散锋,结合明暗关系巧妙地表现了石鲁蓬头散发的形象。湿笔与渴笔并用,中锋与破锋杂糅在一起,充分表现石鲁蓬散头发的同时,也将满头银发的丝丝质感表现得惟妙惟肖。近似狂草的书法用笔,将石鲁理性与激情、天才与癫狂的精神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2 石鲁像

二、杨之光鼓励人物画创作增强创新意识———求变

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杨之光指出艺术发展的法则是在遵循传统的前提下求新、求变。

(一)没骨技法的创新

没骨画,顾名思义,就是把骨隐没其皮肉之内。也就是说没骨画法在画面中不勾勒物象轮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绘(点染)物象,因此,它可以不受轮廓线的约束……”[3](P1没骨画法,是中国画的传统,可追溯到远古的魏晋时期……敦煌北魏、隋的《飞天》,辽阳北园的汉墓壁画《出行图》中就采用了没骨法……”[4]。杨之光受到敦煌壁画没骨图示的启发,从中吸收传统艺术精华,将写实技巧与传统笔墨语言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图示———新没骨写实人物画。新没骨法运用水墨分离机制,高度保留结构严谨的特点,呈现出高度的真实感,在发展传统没骨技法的探索上做出了巨大的突破。画家王迎春说:杨老师的画从技巧上达到最高难度。画画之中人物最难,用水墨画人物更难;用准确的写实画人物最最难,准确而像草书一样写意地画人物,这个高峰一般人都不敢攀登。[3](P177杨之光没骨人物画传递出的艺术特质有别于古代任何画家,也和同时代的艺术家拉开了距离,面貌独特地活跃在中国画坛。杨之光作品传递出来的是一种明快、舒朗的特征,但这种明快、舒朗里面又蕴藏着一份凝重的成分,是中西融合的典范。

(二)赋色方法的创新

杨之光早年到广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素描、水彩,打下了西画的基础。后来在中央美院求学期间,对水彩画特别喜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毕业后杨之光分配到了武汉中南美专任教,担任水彩教研组组长。这些经历在其日后艺术实践探索、表现方法的创新上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古人讲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以及色无功等理论。在人物画创作中能否将中国画传统色彩学、西方色彩学与中国传统水墨进行融合为人物画服务,成为一项极富挑战的课题,杨之光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杨之光早年善画水彩,受岭南画派影响,加之游历欧美各国,深受西方油画感染,汲取了各方面的营养。他创造性地将复色、光源、环境色、冷暖关系与水墨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复杂的色彩变化与笔墨结合,非但没有削弱笔墨的表现力,反而增强了画面的明亮感、空间感与人物表现的真实感。杨之光人物画给人印象最深之处就是具备明快、透澈的透明感。

(三)借鉴西画的表现方法———追求光感的表现

古代中国画鲜有直接以为对象进行表现的作品存世,仅有少数画作通过山石、树木、水波等间接表现烟波浩渺、风光明媚的意境。杨之光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一直在艺术的道路上寻求变化,大胆尝试对光感的表现。《不灭的明灯》(图3)通过对烛光特定光源的表现,将毛泽东在深夜里手拨油灯熬夜工作的情境生动地表现出来,将主席形象映衬得光辉伟大,也象征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前只有李可染在山水画创作时借鉴过逆光方法,在人物画创作上运用此法还是首次。塑造形象十分成功,表现形式与主题高度契合,可算作是艺术上的一次突破。

3 不灭的明灯

三、杨之光提倡绘画题材多变———为时代造像

杨之光认为:学习传统,不能只学笔墨,而是首先要学习如何将生活现象创造成艺术形象的经验,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将印象与想象,将研究表现内容与探索笔墨技巧在写生的过程中紧紧地统一起来。[5]杨之光可谓是多面手,一生表现过众多题材,塑造出许多符合时代精神的经典人物形象。杨之光所表现出的艺术形象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时代造像。这种驾驭不同题材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也成为20世纪中国人物画界的突出特点。杨之光人物画题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通百姓日常生活题材

主要代表作品有《一辈子第一回》《雪夜送饭》《夜深人静》。

(二)革命时期历史事件题材

杨之光将西方焦点透视引入创作之中,突破了传统中国画的构图方式,解决了主题性创作表现大场面情景的问题。主要代表作品有《红日照征途》《日浴图》《难忘的岁月》《激扬文字》,《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图4)是其主题性创作的一件扛鼎之作。

 

4 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三)讴歌时代英雄赞美人民楷模题材

主要代表作品有《矿山新兵》《抗非英雄邓练贤》《还是铁人的样子》《九八英雄颂》等。《九八英雄颂》这幅作品采用了大写意没骨的表现方法,画面水墨淋漓,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洪水滚滚来袭的场面,画面充斥着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讴歌了解放军高尚的人格魅力与伟大的奉献精神,是杨之光没骨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之作。

(四)名人肖像题材

塑造人物形象,用肖像画的方式刻画人物是杨之光艺术的突出特点。杨之光人物画作品传递出来是一种真实感,他极力打破所创形象类型化———千人一面这种情况,使所创形象有血有肉性格突出,彰显生命的活力。主要代表作品有《文学家鲁迅》《画家黄胄》《画家张仃》《恩师徐悲鸿》。

(五)舞蹈人物与女人体题材

没骨舞蹈人物画和没骨人体画都要求一笔成形,一笔下去要处理好解剖、透视、结构、笔墨、质感、色彩、体积等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难度系数极大。主要代表作品有《四个小天鹅》《西班牙舞蹈》《卡门》《女人体写生系列》《浴女图》。迟轲教授说:这些人体之作,含有某种耐人寻思的情趣和意境。无骨却有形,朦胧但清晰,概括得似乎省掉了一切多余东西,只留下生命的诗意和美。[6]

(六)少数民族题材与国外人物肖像题材

主要代表作品有《天涯》《塔吉克族老太太》《牛仔警长》《罗马街头老艺术家》《意大利女郎》。

四、结语

杨之光将西方色彩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水墨进行结合,将西画表现光感的技法引入创作,创新出了一种新没骨绘画技法,创作的新没骨人物画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达到了真正的写意性写实。新没骨人物画艺术风格个性鲜明、面貌独特,前无古人,后人也难以超越。杨之光在创作题材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涵盖社会各行各业的人物,为时代造像彰显时代精神和价值。杨之光强调以精准的造型能力塑造人物形象,并实现以形传神的目的。这些为当代人物画创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余夕雯.新浙派人物画奠基人著名画家方增先逝世[EB/OL].[2019-12-04].https//www.caa.edu.cn/gmjj/201912/36063.html.

[2]李伟铭.借鉴古洋寻我法——杨之光人物画实践及相关问题[J].美术家,2016,(7):42.

[3]李魁正.没骨画的起源[N].中国文化报,2018-10-28(04).

[4]张展欣.纵横杨之光[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5] 杨之光.谈谈毛笔人物写生[A].广东美术馆.杨之光·生活与创作[M].广东:香港高意设计制作公司,2000.

[6]迟轲.妙笔生”——杨之光没骨法人体速写序[J].美术家,1998,(10):30.

 

版权所有:沧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