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船工号子艺术特征及其传承对策

作者: 时间:2019-06-29 点击数: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35卷第2 20196


大运河船工号子艺术特征及其传承对策

范铮

沧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

要: 大运河船工号子是在运河中流淌、孕育而生的一种民间艺术, 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较高的民间艺术水平。其艺术特征体现在演唱形式、歌词内容、节奏特点、地方人文色彩诸方面。把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需要从培养传承人、加强学校教育、建立活态传承机制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运河文化; 船工号子; 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范铮 (1977-) , , 河北沧州人,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民间文化。

基金: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船工号子研究”, 编号:No.201803050104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ance Strategy of Boatmen's Chant of the Grand Canal

FAN Zhe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Boatmen's Chant of the Grand Canal is a kind of folk art developed with the Grand Canal.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e and with high artistic level.I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re embodied in the form of singing, the content of lyrics, the rhythm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cal humanistic color.To inherit this folk art, inheritors needs to be cultivated, school education strengthened and a living inheritance mechanism established.

Keyword:Canal culture; boatmen's cha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又称大运河, 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是中国文化大国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自公元前五世纪开凿, 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至元代最后一次兴修完成, 历经1800多年才达到现在的规模。今天的大运河, 南起浙江杭州, 北至北京通州, 称为京杭大运河”, 全长1794公里, 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八个省市, 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 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为确保粮食运输 (漕运) 安全, 以达到稳定政权的目的, 由国家投资开凿和管理的巨大水利水运工程。大运河船工号子是大运河流域船工们在数千年的社会生产实践中, 共同创造出来的表达内心情感和内在思想观念的民间歌谣。它记录了大运河流域几千年来社会变迁的历史, 渗透着运河两岸各民族传统文化, 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运河船工号子概述

号子, 又称劳动号子、哨子, 是劳动群众在从事体力劳动过程中即兴创作、演唱的密切配合劳动节奏的歌曲形式, 流传于中国各地[1]。大运河弯道众多, 九曲十八弯, 逆水行舟只能靠人力拉纤, 为了保持步调一致、提高劳动效率, 大运河船工号子便在劳动中应运而生。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 从最初劳动过程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 逐渐发展成为有丰富歌词和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

大运河船工号子伴随着船只从起航到收航, 从船上到船下的各种劳动场面, 根据劳动工序的不同喊唱不同的号子。船上有多少道劳动工序, 就有多少种船工号子。经统计,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所记载的大运河船工号子共有开船 () 号、撑篙 () 号、摇橹号、打篷 (拉帆) 号、打桅号、打冲号、绞管号、窜篙号、警戒号、联络号、出 () () 号、拉船号、下航号、打 () 锚号、拉纤号、挂钩号、运河花号十七种。漕运进入鼎盛时期, 每年大运河驶过的运粮船两万余艘, 首尾衔接十几里, 伴随着浩浩荡荡船队的是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南来北往船如梭, 处处欣闻号子歌是对当时航运热闹景象的生动描写。

随着陆路、海洋运输的发展, 大运河水运地位逐渐式微, 1901年漕运废止。20世纪70年代由于水源枯竭, 大运河北段航运中断, 机械逐渐代替了人工, 大运河船工号子也随之衰落。发掘大运河船工号子的艺术特色, 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为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 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二、大运河船工号子的艺术特征

() 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

大运河船工号子通常采用一名号头领唱、众船工合唱帮腔的演唱形式。由领唱带头, 触景生情, 随意发挥, 与众人合唱遥相呼应, 形成了一呼一应、虚实相对的演唱形式。担任领唱的号头不但嗓音要好, 而且知识面要广、行船经验要丰富, 具有领头的地位, 负责指挥协调众人在劳动中的动作, 掌控劳动的节奏。如:船工在号头的带领下撑起长篙, 用肩顶着篙, 用篙撑住水底或岸边的某个物体往船后走, 这时唱起《撑篙号》:

() 噢喔嚎嚎嚎喔喔嚎嚎嚎哎, 嘿哟嗬!

() 咳嘿哟嗬咳,

() !都下篙,

() 噢嗬咳,

() 啊嗬喔,

() 哟嗬咳,

() 呃哟嗬啰,

() 哟嗬咳,

() 你着劲撑!

() 哟嗬咳,

() 往后走!

() 哟嗬咳,

() 哎哩哟来,

() 哎哩哟来,

() 噢喔嚎嚎喔咳哟嚎嚎!

() 哎咳哟咳,

() !下抬篙!

() 噢喔咳,

() 噢嚎噢,

() 噢嗬咳,

() 哎哟喽,

() 呃嗬咳,

() 往后走!

() 哟嗬咳,

() 哎哩哟咳,

() 哎哩哟咳。

整首号子节奏鲜明, 充满力量。随着号头都下篙、着劲撑、往后走、下抬篙的命令, 大家步调一致, 合力撑篙, 使船快速地驶向正确航向。除一领众和的形式之外, 还有个别独唱、齐唱的形式, 如在闲暇时唱的《运河花号》和起锚时合唱的《起锚号子》, 丰富了号子的演唱形式。

() 歌词内容以衬词为主

大运河船工号子的唱词多是以呼喊、吆喝的衬词为主, 号子的引子和一领众和的合唱中主要是衬词。据统计, 大运河船工号子的衬词主要有嗨、嘿、呀、哈、哟、咳、嚎、哎、呜、喂、呃、噢、耶、哩、啊、喔、嗬、来、啦、外、呼、吼、哇、喽、号、吧、哦、也、了、吨、唠等30多种, 这些衬词经常在歌词中反复出现, 与号头的腔调、节奏配合, 与劳动强度密切相关, 突出了号子的气息性和宣叙性。甚至有些号子, 几乎没有一句具体的号词, 整段内容都是语气衬词。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记录了临清市的《拉帆号》:

() 喂拉拉拉拉,

() 哟外哇嘿,

() 喂哟拉哟,

() 哟外嘿嘿呀,

() 喂哟拉呀,

() 喂哟嘿呀,

() 哟外啦哇,

() 喂哟嘿呀,

() 喂拉嘿!

() 吨吨吨!

整首号子除了领部的动词以外, 其余唱词均为喂、外、哇、哟、嘿、呀、啦、吨等语气衬词。在演唱这类号子的过程中, 船工无暇顾及唱词, 多是在号头的指挥下, 随着劳动节奏发出呐喊。而在水流平缓、轻松行驶之处所演唱的号子, 唱词的内容不再单单是发出简单的劳动指令, 而是号头在领唱时即兴加入对人物故事的描写、生活场景的刻画。如:在河道较直、河面宽阔、河水平稳时, 船工一边摇橹一边唱着《摇橹号》:

() 三八赶了个独流集呀,

三个子儿呀,

买了个秋白梨呀,

走一步哇咬一口哇,

() 滴滴嗒嗒流白水啦,

哎呜喂哎。

呃呀呃哎!

唱词描绘了赶集”“买梨”“吃梨等场景, 领号者在劳动过程中运用贴近生活的题材喊号, 这样能够引起劳动者的兴趣, 消除劳动的疲劳。有时劳作强度不是很大时, 唱词中还会掺杂一些传说、神话、爱情故事等。如另一首《摇橹号》唱道:“高高 () 山上 () () 庙堂, 姑嫂二人 () (把那) 降香, 嫂子 () 烧香 () 为的儿女 () , 大姑娘烧香 () 为夫郎 () 四句唱词把降香这一事件描述得清清楚楚, 抒发了船工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向往。由此可见, 喊唱船工号子是为船工们的劳动服务, 或是冲激流、闯险滩的号令, 或是舒解情绪、排解疲劳的减压阀”, 其歌词从不同方面表现了运河船工的劳动场景、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而这些正是大运河船工号子歌词的意义所在。

() 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密切配合

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的节奏特点决定了劳动号子音乐的节奏特点。特别是, 富有律动感的劳动节奏形成了号子音乐的基本特征[2] (P92) 。在不同的运河号子中, 虽然通常都采用一领众和的方式演唱, 但其节奏根据劳动特点又有不同的规律, 号子的节奏与劳动场景紧密配合。在滩险流急、劳动紧张之处, 号子的节奏紧张、曲调激昂、歌词简洁, 甚至只有吆喝声没有歌词;而在水流平缓、航道宽阔之处, 号子往往节奏舒缓、曲调优美、歌词丰富。如《打锚号》:

(头工白) 打锚啦!

() 外号!外嗨!

() 外哎号!

() 外嗨!

() 千斤!

() 外嗨!

() 万斤!

() 外嗨!

() 老锚龙!

() 外嗨!

() 纵身!

() 外嗨!

() 打高了!

() 外嗨!

随着船工向上拽锚时的动作, 号子由慢渐快, 直到把锚升起来。再如同样是《撑篙号》, 节奏也有快拍和慢拍之分, 领号者根据船的行驶状态, 掌握号子的轻重缓急。逆水行舟时需要用力, 节奏要加快, 就用快拍号子;顺水航行时船只平稳, 不需要用太大力气, 节奏无需太快, 就用慢拍号子。由此可见, 大运河船工号子产生于劳动而又服务于劳动。

() 具有浓郁的地方人文色彩

大运河地处平原地区, 由于运河河道的滩头、礁石、水流不同于惊涛澎湃, 浊流宛转的黄河, 不同于航道艰险, 水流湍急的川江, 与乌苏里江优雅宁静, 水流缓慢的河流特点也相异, 从而使得运河号子少了黄河号子的激昂旋律, 川江号子的高亢嘹亮, 乌苏里江号子的婉转轻柔。受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影响, 与流经区域京津、燕赵、中原、齐鲁、淮扬、吴越等不同地域文化交织碰撞, 大运河船工号子形成其独特的魅力, 既浑厚雄壮又清新明亮, 既铿锵有力又柔美抒情。大运河上弯连弯 (哎嗨呦) , 九曲回转往前赶 (哎嗨呦) 。一声号子我一身汗 (哎嗨呦) , 一声号子一身胆 (哎嗨呦) 在这粗犷的《闯滩号》中, 船工的生活艰辛和与困难斗争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拉纤号》, 把船工们劳动时的动作、地方物产等描绘出来:

() 嗨呀哈嗨!

栽下膀子探下腰,

背紧纤绳放平脚。

() 咳呀哈嗨!

() 拉一程来又一程噢,

不怕流紧顶风头。

临清州里装胶枣,

顺水顺风杭州城;

杭州码头装大米,

一纤拉到北京城。

大运河船工号子在发展过程中糅合了地方戏曲音乐的唱腔、民间音乐音调、歌词等, 丰富了音乐表现力, 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如:德州运河号子中常常运用七、八度大跳形成的甩腔特征, 与德州地方小戏一勾勾在调式、演唱上极为相似。一勾勾是在明代安徽花鼓传入山东的一种说唱性音乐基础上, 糅合本地民歌发展形成的地方小戏, 其突出特点便是在句尾处翻高七度或八度后形成的一讴吼演唱特色, 这一特色在德州运河号子中也有着较多运用[2] (P94) 。另外, 一些地方方言也融入了大运河船工号子之中, 让号子声更接地气。如:流传于北京通州的《运河出仓号子》歌词:“仨儿来吧, 一个的呀儿啰。又来了来哎呀嘿呀。你扭扭捏捏吧, 你就爱死了人儿溜。苇子要开花儿吧, 你就报了完, 哎嘿嘿嘿。歌词中多用仨儿”“人儿”“花儿等儿话字和”“呀儿啰”“呀嘿呀等具有地方特点的衬字衬词, 散发着京腔和本土气息, 使大运河船工号子表现出一种亲切、自然、质朴之美。

大运河流经全国八个省市, 既是南北物资交流的通道, 同时又带动了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 南方的民歌戏曲沿大运河北上, 大运河船工号子吸收借鉴了不同地域文化特别是民间音乐的精华。有学者通过对通州运河号子音调进行分析, 认为:“它和南方民歌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运河《拉纤号》和《出仓号》, 与江苏民歌《无锡景》《紫竹调》《茉莉花》《如皋探妹》等有多处音调相似。[3]由此可见, 大运河船工号子作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浓郁的地方人文色彩, 同时在文化交流传播特别是南北音乐的交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大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建议

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大运河船工号子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年在运河上激情高歌的老纤夫、老艄公们相继谢世, 这种劳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音乐形式即将变成千古绝唱。因此, 对大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如何破题就变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 发展传承人, 承担传承重任

2007,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队在沧州市沧县捷地乡发现了7位大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人, 并对号子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和整理。这是河北省第一次发现并记录大运河船工号子[4]。当时, 7位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最大的85, 最小的也已过古稀之年。传承人寥寥无几、老龄化严重这一现象在大运河沿线各地区普遍存在。在大运河流经的多个省、市, 船工号子之所以没有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传承人。如今, 受新兴娱乐形式和多元化价值观念影响, 年轻一代对大运河船工号子认知度低, 自觉发展船工号子传承人有很大难度。建议政府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 在学校、艺术团体尤其是高等院校民族音乐教师及学生中发展传承人, 由音乐专业人士向目前健在的老纤夫、老艄公们学习传唱船工号子, 并进行词谱的记录整理, 这是当前解决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后继乏人的一条主要途径。

() 加强学校教育, 普及运河船号

加强学校教育工作是促进大运河船工号子能够真正传承下去的有效途径。在中小学, 让孩子们通过聆听大运河船工号子, 了解大运河的历史、风土人情, 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怀。在高校, 让大运河船工号子走进民族音乐专业教育课堂, 邀请健在的老船工参与教学, 培养专业人才;开设大运河船工号子欣赏课程, 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并号召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历史、音乐、文学、艺术等专业知识, 从不同角度对大运河船工号子进行研究, 为其保护与传承尽一份力。通过加强普及教育工作, 让更多的人切身感受到大运河船工号子的魅力。

() 建立活态传承机制, 营造良好传承环境

大运河船工号子之所以面临消失的威胁是因为人们生产劳动方式的转变, 使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 营造传承环境对于大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非常重要。京杭大运河沿线各个城市加强合作, 围绕大运河文化传播打造水系特色明显的文化产业带, 充分利用运河沿岸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历史遗产, 建立大型实景演出基地, 再现船工劳动场景。鼓励音乐创作者利用大运河船工号子的传统素材进行再度创作, 把握民间音乐的本体特点, 创作出具有京杭大运河独特风格特色的音乐作品, 搬上影视、艺术表演的舞台, 扩大文化传播, 让大运河船工号子这支古老、悠扬的歌在群众中永久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吴远华.非遗保护与澧水船工号子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4.

[2]解淑红.德州运河号子的音乐特征与地域文化特色探微[J].德州学院学报, 2014, (1) :91-95.

[3]郑建山, 常富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J].北京观察, 2017, (10) :74-76.

[4]王明江.冀东南大运河船工号子现状调查[J].音乐艺术博览, 2014, (9) :44.


[责任编辑:张胜广]



版权所有:沧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