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河北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以沧州为例

作者: 时间:2019-03-29 点击数: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35卷第1期 20193


新时代河北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以沧州为例

杨玲, 孙静, 王俊红, 张宝霞, 闫国强, 郭浩勇

沧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摘要:在分析沧州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时代沧州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对策:挖掘梳理传统武术的当代价值;坚持术道并重”, 推动传统武术项目的整理研究、保护传承和现代阐释;集成提升, 让传统武术真正走近大众;多渠道传播, 扩大传统武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推动武术文化产业化开发, 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新时代; 传统武术; 文化; 发展

作者简介:杨玲 (1966-) , , 河北沧州人, 沧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授.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时代河北传统武术文化转化发展研究以沧州为例”, 编号:No.201803040309.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in Hebei Province in the New Era——Taking Cangzhou as an Example

YANG Ling, SUN Jing, WANG Jun-hong, ZHANG Bao-xia, YAN Guo-qiang, GUO Hao-yo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in Cangzhou,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in the new era:excavate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raditional Wushu;emphasizing on “skills and ambition”and promoting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Wushu, introducetraditional Wushu to the public thus to expand its social influence, and with multiple media channels,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inject new impetus into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new era;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development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 其产生、发展紧紧伴随中华文明的前进历程, 并对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冷兵器时代的结束, 武术的政治、军事功能减化, 传统武术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相应减弱.

进入当代,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 在以商业化为显著特征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冲击下, 传统武术表现出纯粹技术化发展态势, 使得传统武术本身所具有和追求的精神文化被淡化.另一方面, 在农耕文明背景下产生发展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面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传承转化、展示传播、普及推广等方面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呈边缘化趋势, 在社会生活和对外文化交流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河北作为传统武术大省, 不少武术门类也面临传承方式单一, 推介力度不够, 甚至一些门类濒临失传的窘境.所谓文化传承, 实质上是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 其中创新占据主导作用, 只有因时而变, 才能生生不息[1].因此, 对河北传统武术文化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梳理整合、集成提升、展示传播、普及推广并进行产业化开发, 坚持理念创新、思维创新, 使其更好融入现实生活, 满足民众文化需求, 重新焕发其强大生机和活力, 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弘扬, 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沧州是全国首批命名的唯一地级市武术之乡, 2006, 沧州武术被列入国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肇始于1989年的河北沧州武术节2010年第八届开始升格为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 成为国家级节庆和国际级赛事.沧州武术在中华武术大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源起和流行于沧州的拳种多达53, 占全国127个武术拳种的42%, 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和拳种富集地, 是传统武术的典型缩影, 在中华武术中具有标本意义和旗舰地位, 以沧州为例研究河北武术文化转化发展,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意义[2].

2 沧州武术文化发展现状

2.1 沧州传统武术代有传人, 大批选手在新的舞台上展示风采

沧州武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武林群英荟萃, 豪侠云集, 他们或除暴安良、行侠仗义, 或以身许国、征战疆场, 留下了一段段闻名遐迩的传奇佳话, 造就了镖不喊沧的武林之规.时至今日, 强健身心、砥砺品质、精忠报国的传统武术精神仍为武术界所传承, 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展示传统武术的时代风采, 在国际大赛上勇攀高峰、为国争光.肃宁苗晓兰的戳脚拳、阴手枪, 沧县王志海的疯魔棍、劈挂拳等项目多次在世界传统武术节上获得金牌;“冠军教母时中秀的弟子王晓楠、崔文娟、阚文聪等更是取得骄人成绩:崔文娟先后获全运会、世锦赛和奥运会冠军, 王晓楠、阚文聪等分获世界武术锦标赛等多项国际大赛冠军;孟村八极拳大师吴连枝从18岁开始授徒, 其弟子中有多人在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2004年至今, 沧州武术选手在全国和国际性武术大赛中就斩获金牌166[3], 他们用拼搏传承和弘扬着沧州武术文化的精髓, 把沧州武术的牌子擦得更亮.

2.2 动员社会力量, 加强培训传播

沧州武术长盛不衰的根源来自于深厚的群众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沧州市及各县体育部门相继指导成立武术协会、恢复建立业余体校武术队, 配备武术教练, 增加物质投入, 改善训练设施和条件, 吸引武术爱好者参加.沧州市政府鼓励引导和大力扶植社会力量兴办武术馆校, 培养武术人才.目前, 全市有民办武术馆、校、拳社及场点112, 数万人常年参加武术活动, 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武校15, 在培养优秀武术人才、传播武术文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沧州市政府推进武术进校园工作, 成立了沧州市武术进学校工作教材编写小组, 组织全市53个拳种门派的武术精英, 编写适合青少年学练又充分体现各拳种特点的系列教材进行推广, 在全市大中小学校中, 已有85%的学校开展了武术教学活动[4].

2.3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保护传承

沧州武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一招一式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内外、刚柔、虚实、方圆、天地等辩证思维, 蕴含着儒、释、道等多种思想文化意蕴.沧州武术最有代表性的有八大门派, 即劈挂、燕青、六合、八极、八卦、功力、查滑、太祖, 而疯魔棍、苗刀、阴手枪等拳械更为沧州所独有.近年来, 沧州武术界加强对传统拳种套路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 由武林人士编纂、审定的传统武术专著有四五十种, 对不少拳种进行了规范, 其中由著名拳师编纂的竞赛套路《劈挂拳》《八极拳》《迷踪拳》被国家体育总局作为规定套路推向全国, 对传承沧州武术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关部门大力推进沧州传统武术申遗工作, “沧州武术燕青拳查滑拳六合拳麒麟拳等近30个单拳种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八极拳、劈挂拳被列入国家最具代表性的十大优秀拳种.

2.4 以节庆活动为平台, 彰显城市风韵

武术是最能代表沧州个性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起始于1989, 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 规模档次不断提高, 影响日趋扩大, 是国内创办最早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武术赛事, 在传承武术文化、助力经贸发展、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以武术节为龙头, 广泛开展传统武术名家名流交流展示大会、武术馆校武术比赛”“沧州八极神州擂”“希望之星武术比赛等系列赛事, 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选拔高水平参赛选手, 成为弘扬传统武术文化、打造城市特色品牌、扩大沧州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3 沧州传统武术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传统武术的文化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背景下, 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的刺激性和娱乐性, 对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更具吸引力.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相应发生了改变, 更加崇尚个性和自由, 注重时间和效率.相对于精雕细琢、严谨规范、十年磨一剑的传统武术, 人们更喜欢习练用时不多、效果明显、简单实用、时尚新潮的自由搏击等运动, 这也是跆拳道、空手道等异域运动项目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国外技击项目的不断涌入, 占据了社会的主要阵地, 对传统武术形成了较大冲击, 无形中分流了习武人数, 压缩了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

3.2 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制约传统武术文化发展

其一, 传统武术产生于农耕文化, 受农耕文化影响, 尊重传统、崇拜祖先, 特别推崇与依赖前人的知识和经验, 遵从已有的规范, 对祖先的东西只继承不发展.体现在传统武术上, 一些拳种和门派常常以正宗自居, 抱残守缺、固步自封, 盲目排外、不思进取, 切断了与外界的交流渠道.进入新时代, 没有意识到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没有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将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进行改进提升、推广普及, 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其二, 传承手段缺乏与时俱进.沧州传统武术深受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思想影响, “祖宗秘传, 传内不传外曾是很多拳种套路遵循的古训, 各门派之间相对封闭保守.时至今日, 师父口传身授仍是很多传统武术传授的基本模式, 教学传艺多为师徒之间单线传授, 这种传承方式使其普及性和影响力受到很大局限.一些拳种的教学局限于传统的理论和方法, 训练手段陈旧, 科技含量不高, 现代先进的科技设施与传播技术得不到吸收、应用.漫长、繁琐而又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 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多数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封闭的传艺方式使其受体日渐狭小, 而狭小的受体使拳种流失问题更易发生.现在有些门派和拳种只靠仅有的几个传承人在继承, 而且呈高龄化趋势, 一旦后继无人, 就存在本门武术湮灭消亡的危险.

3.3 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在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种种原因, 国家把竞技武术作为发展的重点, 从政策等方面给予了较多倾斜和支持, 使竞技武术得到长足发展.现在谈起武术比赛, 无论是国内比赛还是国际比赛多是竞技武术的比赛, 而竞技武术的单一化倾向也越来越严重, 即使有传统武术套路也仅仅是几个拳种的参与, 诸多传统武术套路被拒之竞技武术门外[5].在以争牌夺金为目的的现代竞技武术规则的引导与规范下, 许多拳种都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技术风格和特色, 中华武术中蕴含的诸多文化精神在竞技武术规划中无法体现, 使传统武术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3.4 传统武术缺乏理论阐释

以口传心授为特点的传统武术, 奉行经验哲学, 强调习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实践固然有着不可替代性, 但过于强调实践经验, 在相当部分习武人士中形成了一种重术轻学的定势, 从而忽视了理论上的归纳、阐释和创造, 使许多闪烁着实践理性之光的经验得不到应有的系统整理和阐发, 大多数只能作为一种秘法心诀在习武群内流传.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以理论为基础的, 若没有理论研究为支撑, 便很难谈得上该学科的持续发展.在人们已用生理学、生物力学等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武术招式的合理性时, 某些传统武术套路还是感性的、直观的、非逻辑的方式进行教学, 必然影响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缺乏科学的教材和理论指导也是导致某些传统武术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原因[6].

4 沧州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对策

4.1 挖掘梳理传统武术的当代价值

坚持术道并重”, 推动传统武术项目的整理研究、保护传承和现代阐释.的层面而言, 要大力挖掘、推广武术中的健身功法等对于现代人身心健康的促进功能, 使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在把握传统武术精髓的前提下, 运用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动力学等现代学科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解释, 让抽象玄妙的武术变成具体的、容易被当代人理解感知的运动.在保留传统武术功法要领的同时, 进一步简化传统武术的动作套路, 让人们学起来更容易.在这方面, 我国对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改造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上世纪五十年代, 国家编定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在保持太极拳的柔和舒缓、式式相连、运动连绵不断的精髓特色前提下, 其动作简便易学, 能让更多人接受并亲身参与锻炼, 促进了太极拳在全国的广泛开展[7].不少人通过对简化太极拳的学习增进了学习其它门派太极拳的欲望.其它拳种套路也应以此为借鉴, 在保持拳种风格特色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 制定国家统一标准.同时, 把套路中的代表性招式抽离出来组成简单的对练, 并编成游戏来提高练习的趣味性.

的层面, 应注重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 将其所涵盖的哲学、伦理学、美学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成份和要素加以提炼、升华, 把新时代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融会到武术的招式或者内功修练过程中, 弘扬和阐发其执着精进、勇于担当、崇尚和谐的文化理念与价值, 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通过组织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传统武术协会和研究会, 制定各大门派民间组织标准, 研究制定传统武术竞赛规则, 使传统武术进入国家正式比赛.定期就某一门派、某一拳种组织开展比赛, 促进各拳种套路的标准化、正规化[8].

4.2 集成提升, 让传统武术真正走近大众

传承传统武术文化, 当务之急是普及, 只有普及才能继承, 只有发展才能提高.要注重非物质文明遗产的活态传承, 让传统武术活在民间, 用在当代.沧州传统武术门类繁多, 可选择有代表性拳种重点进行打造包装, 在此基础上推动传统武术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就当前社会发展的情况看, 学校普及是大规模、大范围传承传统武术的有效途径, 各级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将传统武术纳入体育教学大纲中, 将传统武术培训放在体育教学的重点位置, 并选派优秀的传统武术传承者担任任课教师.提倡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 以某一拳种为主, 创建传统武术特色学校.利用课业时间积极开展武术活动, 通过成立武术兴趣小组、武术队、定期举行武术比赛, 活跃武术文化氛围.在企业中推广开展传统武术活动, 发挥武术精神对企业管理的积极作用, 促进传统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为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各类武术馆校的带头和骨干作用, 鼓励各类武术馆校根据自己的特色举办不同拳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长短结合、灵活多样的培训班, 满足各层次学员的需要.有关部门可定期对传统武术拳师进行现代教学手段培训, 或者组织拳师到体育院校进修, 提高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 进一步带动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应结合全市开展的运动休闲城市建设, 把传统武术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 加大对各种武术门类的综合开发, 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武术休闲文化, 通过现代传媒网络, 建立推广交流信息平台, 推动传统武术大众化社会化.

4.3 多渠道传播, 扩大传统武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应围绕武术名城运动休闲城市建设, 将内涵丰富的沧州武术文化进行全面梳理与提炼, 运用现代传播手段,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传播.

一是进行传统武术资源的收集整理.实施传统武术资源挖掘整理和武术文化典籍出版工程.体育主管部门制定规划, 依托武术文化传播公司, 对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拳种和器械进行修补完善, 对濒临失传的拳种套路进行抢救性整理与规范, 对口传身授、体系散漫的拳械套路进行梳理规整, 形成一批系统、准确阐释和解读沧州传统武术的系列文化典籍.沧州群英武术传播公司对此做了积极探索, 公司投入人力物力, 挖掘、整理散落在沧州地区的武术文献资料, 编著《沧州武术》系列武术典籍十函共一百册, 为国内外民众更深层次地了解、研究、习练沧州武术提供了的系列教材.

二是利用多媒体传播.努力发挥广播电视等媒体作用, 建好宣传网站, 通过报刊杂志、广电等大众传媒, 广泛挖掘、宣传沧州武术题材.尤其是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 世界各地的文化借助网络打破了地域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沧州传统武术要充分利用网络传媒, 政府有关部门、武术文化传播公司、武术培训学校、武术传承人等, 都要开办网站和自媒体平台, 通过信息发布、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提高传播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要不断探索传播形式的融合与创新.在第十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期间, 有关单位组织中国功夫影像周暨沧州武术形象大使选拔赛活动, 通过组织八位沧州武术大师、八位摄影大师、八位武林新秀联袂展示, 名家拍名家, 用镜头记录沧州武术的薪火相传和独特神韵, 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传统武术, 收到很好效果.

三是加强影视艺术创作.传统武术丰富多彩的内涵赋予了其满足现代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创造力.沧州人自古尚义任侠, 加上慷慨报国、崇尚节义的炽烈武风, 路见不平、伸张正义的豪侠壮行, 使许多沧州武林豪杰将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 在个人的人生际遇中映照着时代的风云变迁, 从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上世纪八十年代, 电影《少林寺》的成功上影曾使少林武术风靡天下.深入挖掘沧州传统武术的丰富题材, 精心打造一批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等, 不仅可以把沧州武术更好地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而且在对外传播、输出过程也将展示中国精神, 弘扬中国文化[9].

4.4 推动武术文化产业化开发, 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当今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日益紧密的情况下, 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很难凭其本身的自然延续单一发展下去, 必须与现代经济相结合, 进行产业化开发, 使之成为弘扬武术文化的经济依托.事实上, 传统武术中蕴含的养生健体、竞技表演、健身防身等多元价值, 为其进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丰富资源.而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又对其进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社会条件和现实需求.目前, 沧州市武术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总体规模尚小,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偏低.应坚持创新趋动, 转型发展, 以武术博览会为依托, 以节庆赛事为龙头, 以各类组织为主体, 构筑要素齐全、配置合理、良性互动、内涵发展的武术文化产业体系,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传统武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力开发健身休闲市场、竞赛表演市场、武术用品市场和武术培训市场, 做大做强武术培训、表演、节庆、服装、器械、书刊、音像、影视、动漫、医药等相关业态.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技术和手段, 提升武术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电商化水平, 不断扩大市场规模.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以传统武术本体资源为核心, 促进与旅游、文化、商贸服务、房地产业及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复合经营, 带动和支撑相关产业发展[10].

二是做大做强传统武术文化博览会.举办武术文化博览会, 发展会展经济, 既为各类武术文化产品搭建起展示、交流、销售的平台, 同时也为社会大众了解武术文化魅力、参与武术文化消费提供了契机, 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18年第二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文化产业博览会上,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家武术文化企业、体育器材企业等齐聚一堂, 促进了沧州传统武术与国内其它武术门派的切磋交流, 也为广大客商和狮城百姓送上一场武术文化盛宴, 短短几天, 吸引7万多人次参观, 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要巩固发展这一良好态势, 继续打造这一品牌, 邀请国内外主要武术门派、知名武校、各大商演机构、武术用品生产和经营商、武术赛事运营机构积极参与, 不断扩大影响, 使之成为促进沧州武术产业发展的新平台和沧州城市文化新名片.

三是加快建设沧州武术文化小镇.打造武术文化名城, 离不开武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集成展示.当前, 休闲产业方兴未艾, 旅游业正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将沧州武术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 打造武术文化小镇正逢其时.应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模式, 加快规划建设集竞赛表演、武术博览、教育培训、游览观光为一体的武术文化小镇, 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沧州武术历史渊源、门派传承、风貌特色和丰硕成果, 全景式物化沧州武术文化, 彻底解决多年来存在的来沧州看不到武术实体、体验不到武术氛围的尴尬, 使武术小镇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和沧州武术文化新地标.


参考文献

[1] 宋海辉.从多元文化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J].体育科技, 2017, (3) :42-43.

[2] 范铮.河北武术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探究--以沧州武术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4) :90-91.

[3] 李其征, 周娜.武风烈烈, 武魂长在[N].沧州日报, 2018-09-11 (1-2) .

[4] 戴绍志.沧州武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出产业发展组合拳[EB/OL].[2018-12-20].http:www.ce.cn/culture/gd/201610/18/t20161018 1688975.shtml.

[5] 唐志云.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13, (12) :15-17.

[6] 郭发明, 王龙飞.生态位视野下传统武术文化资源的发展研究[J].武术研究, 2017, (12) :13-17.

[7] 王东.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共享的文化价值[N].光明日报2017-04-11 (05) .

[8] 徐飞.传统武术价值与传承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11, 8 (12) :28-29.

[9] 吴振超, 张杰, 姜华北.河北武术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及走出去的探索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9 (02) :33-34.

[10] 董成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6 (12) :72-73.


[责任编辑:尤书才]


版权所有:沧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